首頁 > 產品信息 > 生產廠家 > 瀏覽文章

“治污染”還是“治企業”?——某環境治理從業者隨筆

時間:2022年06月20日信息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:

  環保治理利國利民,符合國家長期發展的根本利益。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,是在吸取歷史教訓,清醒認知社會客觀現實的基礎上,做出的正確選擇。

  保護綠水青山,就是保護金山銀山,就是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健康、幸福。

  有了起點和終點,但要把車順利開到終點,還需要不停地調整方向盤,才能保證車能一直開在正確的路上。所以環保工作即使擁有好的愿望,但與得到好的結果之間,仍然需要很多工作要做,需要時刻檢討路線和方式方法。

  俗話說“病來如山倒,去病如抽絲”,治理環境污染,需要的是“抽絲剝繭”的功夫和耐心,而不是“快刀斬亂麻”的“一刀切”。被嚴重污染的地方經濟,就像病人,需要循序漸進地食補藥膳、***扎針、施藥輸液……迫不得已才要“做手術切除病灶”。

  如果所有病人只要有“病灶”,就全部“一刀切”,那么不僅病人會面臨“生死抉擇”、“家破人亡”……國家也面臨著“手術費”太貴,最終無力支付的窘境。

  國家治理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“運動”,而是要持之以恒,健康可持續的一項“常態化”事業。常態化與運動式最大的不同在于,運動式的環保治理,大家不吃不喝、不拉不撒忍一忍就過去了。

  可常態化治理不能,人總是要吃飯的,要吃喝拉撒睡,得干活掙錢養家糊口,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,不可能只靠呼吸新鮮空氣來生活。

  但一聲令下,環保風暴攜洪荒之力,在全國范圍內成為“政治作業”,為了不“排名墊底”,為了不被“約談”,地方主政領導給了地方環保執法人員“山一樣的壓力”,“玩命工作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,成為地方執法部門的“常態化”。

  然而治理污染不只是“封停企業”那么簡單,而是需要足夠多、足夠先進的環保技術來支持替代污染工藝,之后企業經過“提升改造、休養生息”才能“逐步實現”。

  按照現有的“環?己酥笜”,對于被考核者而言,最理想的狀況,莫過于轄區內“沒有企業”。沒有企業就沒有污染,多么簡單直白,且無可辯駁的結論。

  各地環保部門在“壓力山大”之下,想要快速改變污染源的目的明確且動機強烈,于是大刀闊斧、壯士斷腕、生死決裂的現象層出不窮。

  所謂“洪流之中泥沙俱下”,各地屢屢爆出的環保執法不作為、亂作為引起不少爭議。環保執法人員代表了環保治理的形象,當他們不讓農民下地收麥,收繳老人煤球,封堵做飯灶臺……這樣下去,路確實有些走歪了。        

  相對這些個別突發的極端化事件,真正更受傷害的是各類企業。長期的環保高壓,不僅讓企業增加大量環保成本,更要命的是“環保標準不斷提升”、“企業生產說停就停”。

  一切都不確定,企業就會驚恐,就自然而然地想要“求神拜佛”。很多能決定企業生死禍福的部門和崗位,也便成為了利益糾葛的黑洞,吞噬了無數人的精力和財富。

  創新能力往往人人都有,只是看用到何處去?看要不要用?為控制企業污染,環保部門首先提出的是“環評手續補齊”、“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”、“除塵噴淋”、“倉化棚化”、“通道密閉”、“車輛洗輪”、“煙氣在線檢測”、“分表計量”、“揚塵監測”、“裸地覆蓋”、“實時監控”等等,后期又提出了“國五車輛禁行”、“國三移動機械禁用”、“危廢備案登記”、“治污臺賬管理”、“VOCs治理”、“異味治理”、“第三方定期檢測”……

  可以說,每一個技術方案都是有效果的,但就像醫院的各種醫療設備一樣,要不要都用在病人身上?這個決定則需要因地制宜,循環漸進,適可而止。

  而實際操作中,企業很容易被要求“都得用”,不用就不能生產!所以“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得上”,例如有的企業本身不冒煙,沒有煙筒,不能夠安裝煙氣在線監測,可是企業不安裝,環保就不讓生產!這可不僅僅是一個“笑話”,而是一個“悲催的現實”。

  人活著,就要呼吸和吃飯,這是生命的底線。企業要生存,銷售生產就是它的生命底線。

      

  當環保治理不以“治理污染”為中心,而以“治理企業”為重心時,不僅會嚴重威脅到經濟發展,還可能威脅到社會穩定。

  當所有企業勤勤懇懇、做牛做馬拼命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,我們的環保工作者卻在因為“牛馬會拉屎”而不停地拉韁繩、踩剎車甚至磨刀霍霍……

  一個國家,一個政黨,一個政府要存活下去,其首要任務必然是要發展經濟,這是最基本的剛需。這種剛需,不因任何外圍影響、沖擊、管控而改變。

  有人說:“望著藍天白云,坐在青山綠水之中,呼吸著十分新鮮的空氣,這才是幸福生活。”筆者認為,這前面應該加一個前提,就是“吃飽飯、穿暖衣、老有養、幼有依”。

(作者:admin 編輯:admin)

上一篇:沒有了

下一篇:沒有了

延伸閱讀:
網友評論
欧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